NFT 的無用之用—虛無成為價值的容器

「無用之用,方為大用。」——《莊子.山木》
為什麼無用反而有用?
在實體世界裡,我們往往用「功能」來衡量物品價值。但在收藏市場與數位資產領域,功能性常常不是核心,甚至「無用」本身才是最關鍵的敘事資產。NFT (Non-Fungible Token)把這種「純粹的擁有」推向極致,讓無形數位資產也能被「稀缺」,並在全球社群之間自由流轉。
NFT 的特性與價值
NFT 的核心價值並不依賴「好不好用」,而在於鏈上層面的幾個特性:
- 可驗證稀缺:每一枚 NFT 都對應一組無法複製的唯一標識,確保它在全球節點之間具有單一性;
- 可證明所有權:任何人都能隨時查閱其當前與歷史持有者,讓真偽與來源一目了然;
- 可轉移:NFT 只需一筆鏈上交易即可在全球點對點完成權利轉讓,無需信任第三方監管或繁瑣過戶流。
當 NFT「幾乎無用」時,價值究竟從何而來?關鍵在於它顛覆傳統商品的價值驅動邏輯——實用功能退居次席,敘事性成為主舞台,信號性躍升為核心,而可編程性則將未來可能性大幅放大。
首先,人類天生渴望擁有稀缺物,心理擁有權本身就能帶來滿足;其次,在社交媒體與錢包可視化的時代,稀缺 NFT 如同奢侈名錶,既能展示品味,也能宣示自己屬於某個圈層,形成強大的信號經濟。
最後,NFT 的無形形態與開放協議讓持有者得以自由延伸或共創故事,使得「敘事權」成為重要資產。正因如此,看似無用的 NFT 反而凝聚了身份、故事與未來可能性,構築出超越傳統實用主義的全新價值體系。
如果收藏品加入其他功能
試想兩種同樣限量的 Labubu 公仔:
- 第一款把頭部做成 256 GB USB 隨;
- 第二款只是單純的模型,沒有任何額外功能。
絕大多數真正的收藏家寧可選擇後者,甚至一次囤個十顆。原因並不在於「能不能用來儲存檔案」,而是他們在意符號、敘事與社群網絡效應所帶來的「無用之用」。
對收藏家而言,功能性的 USB 反而削弱了「純稀缺」的想像空間,也使敘事聚焦在實用價值上,難以形成強烈的身份信號;就像你不會因為要備份檔案而買十支名錶。
同樣的道理放到區塊鏈世界,一張純圖像 NFT 雖然「什麼都不能做」,卻能以鏈上唯一的 tokenID 保證稀缺、以公開帳本保證真偽、以一筆智能合約交易完成轉讓,還能透過程式碼追加空投、版稅或 DeFi 抵押等未來權益。這些特質並非傳統意義上的「功能」,卻正是數位收藏品最重要的元件:它們去掉了物理限制,放大了精神屬性。
因此,如果把三種物件放在同一光譜上──USB 版 Labubu、一次性 VIP 門票、以及純圖像 NFT ──就會看到明顯差異:USB 版功能最強,卻在社交信號與稀缺敘事上最弱;VIP 門票提供短期權益,但活動結束即告終止,長遠價值有限;而純圖像 NFT 雖然眼前「無用」,卻因稀缺可驗、敘事可延展、權益可編程,反而在社群認同與轉售市場上最具潛力,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無用之用。
其他無用之用的價值
主觀喜歡——真正的收藏往往始於「我就是喜歡」。當你對一張 NFT 的美學風格、故事氛圍或作者理念產生情感共鳴時,那份滿足感完全獨立於他人眼光。就算旁人無法理解,擁有者仍能在每次打開錢包時獲得私人愉悅,這份內在動機比任何外在回報都更難被動搖。
象徵意義——NFT 可以承載歷史與身份標記。像 CryptoPunk 之於「早期加密原住民」、以太坊名字服務(ENS)之於「鏈上公民」,圖像背後的年份、發行背景與文化脈絡,遠遠超越了畫面本身。持有者不只收藏一張圖,而是收藏一段加密史、一次技術躍進或一段社群記憶。
社會地位——在 Web3 世界,公開錢包就是新名片。你的 PFP(Profile Picture)與鏈上資產一覽無遺,足以形成強烈的身份信號。當一枚稀有 NFT 成為推特或 Farcaster 的頭像,它既是數位徽章,也像佩戴昂貴腕錶般宣示品味、資歷與社群地位,甚至決定你能進入哪些 DAO 或私密群組。
價值認同——許多 NFT 專案背後都蘊藏理念:去中心化、環境永續、多元女性敘事、開源文化……購買即是一票,代表你用行動支持這項價值。相較傳統品牌贊助,鏈上紀錄更透明、可追溯,也使得「集體持有」成為社群運動的一環,讓每位持有者都能感受參與感與使命感。
過程價值——鑄造抽盲盒、解謎拿空投、參與社群任務……這些互動過程本身就像遊戲關卡,帶來刺激與回憶。當結果不再是唯一目的,參與者將「玩過、拼湊、解鎖」的旅程視為值得保存的體驗。於是那枚看似「無用」的 NFT,實際上記錄了一次獨一無二的冒險,成為「經歷的收藏」。
粉絲經濟與二級市場
無用 NFT 讓粉絲能直接資助創作者,並透過二級市場捕捉價值增長——這個「反身性飛輪」驅動了 BAYC、Azuki 等專案的爆炸式成長。對創作者而言,「先賣敘事,後補功能」的模式比傳統商品更靈活,能根據社群反饋迭代。
無功能 ≠ 無權益
擁有一枚 NFT,即可透過鏈上可驗證的所有權獲得一系列「軟權益」,這些權益並非滿足剛性需求的硬功能,而是強化身分認同、參與感與敘事張力的符號型功能。舉例來說,Token Gating 讓 NFT 變成「門票」,持有者可自動解鎖專屬 Discord 頻道、線下活動或空投資格。專案方還能根據社群需求迭代升級,讓權益隨時間不斷疊加,形成長尾互動。
其次,NFT 可作為可轉讓的會員證:不同於一般年費 VIP 卡隨期限被動失效,鏈上資產可自由轉讓,為原持有者保留退出流動性,同時抬高新進者的門檻,讓會員體系兼具彈性與稀缺。
最後,動態 Metadata 為收藏注入生命力。項目方可在智能合約層推送經驗值、徽章或成就等新屬性,使 NFT 隨持有時間「升級」,進而維持二級市場的敘事熱度與討論度。
總結來看,這些軟權益雖不直接解決「衣食住行」等剛性需求,卻透過可驗證所有權、可編程合約與可轉讓流動性,構築出一套獨特的社群身份與參與機制,讓「無用」的 NFT 在社會與文化層面迸發出無可替代的附加價值。
無用=未來的選擇權
而另外一種說法,所謂「無用」,其實是一張關於未來的選擇權。
得益於智能合約的可編程性,一枚今天看似僅供觀賞的 NFT,往往暗藏日後解鎖功能的伏筆。當項目方宣布空投活動或實體福利時,早期持有者便憑藉錢包地址自動獲得資格——這張「空投門票」無須再次操作即可兌換價值。
同時,NFT 也能成為跨平台的身份載體,在多款遊戲或社群中映射角色與經驗值,讓同一枚資產在不同生態中層層疊加效用。換言之,眼前看似無用的圖像,其實是一種對未來參與權與增值空間的預訂。
誰能斷言 BAYC、Cool Cats 或 Azuki 這些頭像,未來不會直接生成 3D 模型,讓你在 AAA 級多人遊戲裡化身專屬角色?
當你登入元宇宙社群或互動遊戲時,系統自動抓取錢包授權,將你的猴子、酷貓或武士少女無縫嵌入遊戲劇情,甚至附加稀有技能與經驗值加成;你的 NFT 不再只是社交媒體頭像,而成為跨作品、跨鏈、跨品牌的數位通行證。換言之,眼前看似無用的圖像其實是一張「多元宇宙入場券」,預訂了尚未解鎖的玩法、身份與增值空間。
雖然目前以上都還沒有兌現就是了。
鏈上垃圾
NFT 雖然能藉由稀缺敘事與社群信號創造價值,但若失衡,仍可能走向三大陷阱。首先是投機泡沫——當價格漲幅遠遠超過故事本身的支撐力,最後往往只剩散戶在高位接盤。
其次是版權與合規風險——若項目方未取得明確的 IP 授權,或 NFT 結構過於類似證券,隨時可能面臨法律追訴。最後是敘事疲乏——鏈上資產需要不斷注入新劇情與參與機制;一旦團隊失去創造力,「無用」就會從魅力化身為真正的鏈上垃圾。
擁抱無用的可能
相對地,區塊鏈的上「無用」且限量的數位資產,更像一種留白美學:它給使用者投射情感與自我詮釋的空間,也鼓勵社群共同參與、重新定義資產意義;
同時,確保未來功能隨時能被插入,為持有者預留無限想像。所以如果你看似什麼都不能做的 NFT,別急著嘲笑,實際上可能是下一波收藏文化與資本浪潮的敲門磚——正因為它現在「沒用」,才為明天的無限可能保留了最佳位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