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tripe 的穩定幣跨境支付野望

在網站上加一個「付款按鈕」,用 Stripe 幾乎是最無腦的選擇…
刷卡神器到支付巨頭
如果你在十年前創業、需要在網站上加一個「付款按鈕」,Stripe 幾乎是最無腦的選擇。它的 API 簡單到令人感動:幾行程式碼就能讓你的網站收信用卡、寄發收據、管理訂單。這種對開發者友好的體驗,幫 Stripe 贏得了早期科技公司的心——從 Airbnb 到 Lyft、從 Kickstarter 到 Shopify,Stripe 幾乎無所不在。
而 Stripe 的核心商業模式很簡單:在每一筆交易上抽成。你刷一筆 100 美元的訂單,Stripe 可能收走 2.9% + 固定手續費。這套模式在信用卡支付的世界裡非常穩定,因為商家習慣了支付費用,也習慣了 Stripe 提供的高可用性和簡潔體驗。
不過,支付世界的地基正在鬆動。傳統信用卡網路雖然遍布全球,但也有幾個老問題——跨境成本高、結算速度慢、依賴多層中介。Stripe 作為 API 供應商,雖然幫你遮蔽了這些複雜性,但背後的費用與延遲依舊存在。
對台灣廠商來說
根據 Stripe 官方資訊,目前尚未列出台灣為其支援市場之一,這代表台灣企業無法直接申請本地帳戶。很多創業者目前是透過在其他國家(如英國、香港、美國)名下註冊公司或使用 Atlas 等方案間接接入 Stripe。這種方式雖能繞路使用,但難免承擔多重匯款與法遵成本,有些業者反映實際落地操作上成本與風險都高,影響商業效率與資金流動性。
- 結算週期長且不穩定,尤其跨境匯回本地帳戶時,現金流壓力明顯。
- 涉及外匯與稅務申報,台灣與日本的監管規範都可能導致資金延遲或被退回。
- 跨境清算路徑經過多層銀行中介,任何環節延遲都可能造成資金卡關。
因此,對這些位於「非核心清算圈」的市場而言,如果 Stripe 推出全球可用、低成本、即時結算的 Tempo 公鏈,將有可能直接改變它們的跨境營運模式,甚至首次讓它們能與歐美市場享有相同的支付體驗。
這正是「穩定幣」進入故事的契機。
新型的結算層
穩定幣的概念並不複雜——它是一種在區塊鏈上發行、價值錨定美元(或其他法幣)的代幣。例如 USDC、USDT 這類產品,背後都有 1:1 的美元或短期國債做儲備。它的最大賣點是:
- 轉帳幾乎即時(區塊鏈結算速度,以秒或分鐘計)
- 成本極低(一筆交易手續費可能是幾分之一美元)
- 跨境無界限(網路連得上就能用)
這對跨境電商、自由接案者、遊戲平台、甚至打工匯款族來說,都比傳統支付方式省錢又方便。
Stripe 早在 2022 年就開始接受商家透過它收取加密貨幣支付,不過當時的焦點更多放在「加密幣」而非「穩定幣」。到了 2024–2025 年,市場風向轉變:比特幣與以太坊價格波動大,不適合日常支付,但穩定幣卻在跨境與電商支付中快速成長。
根據 Circle 公佈的數據,USDC 在以太坊、Solana、Polygon、Base 等多條鏈上的流通量合計超過 300 億美元,而日交易量動輒數十億。這不是單純的投機市場,而是真金白銀的支付需求。
穩定幣不僅是支付工具,更是「可程式化的現金與所有權層」:
- 可在鏈上直接寫入結算條件、分潤規則、退款邏輯,將原本繁瑣的金融流程自動化;
- 與 DeFi、資產代幣化(RWA)、鏈上基金等結合,讓資金在收款後可立即進入投資或流動性管理環節;
- 對於金融科技(Fintech)公司而言,整合穩定幣能讓它們從「支付中介」升級為「可程式化資金的發行與結算平台」。
Stripe 看見了這波潮流,決定更深入地介入——不只做一個接受穩定幣的 API,而是可能要「自己蓋一條支付專用的區塊鏈」。
Stripe 的支付公鏈傳聞
2025 年 8 月初,一則在 Blockchain Association 招聘網站出現的職缺引起了業界震動。職缺標題明白寫著 Tempo / Product Marketing,內容描述這是一個專注於支付的區塊鏈項目,需要能夠打造敘事、規劃上市策略的人才。
更敏感的是,這份職缺在外界注意後很快被撤下。但《Fortune Crypto》已經拿到消息,並引述多位知情人士透露:
- Tempo 是 Stripe 與加密投資機構 Paradigm 合作的 Layer-1 公鏈
- 相容以太坊語言(意味著 Solidity 和 EVM 生態可以直接移植)
- 目前團隊只有約 5 人,處於 stealth(隱身)階段
- 目標是打造 高效能、支付導向 的區塊鏈
Stripe 與 Paradigm 的關係並非空穴來風——Paradigm 聯合創辦人 Matt Huang 自 2021 年起就是 Stripe 董事會成員。這層關係讓雙方合作的可信度大增。
雖然官方尚未對 Tempo 發表任何聲明,但業界普遍認為這很可能是 Stripe 在穩定幣支付版圖上的下一步大棋。
為什麼 Stripe 要自己蓋鏈?
很多人會問:既然以太坊、Solana、Polygon、Base 等鏈已經能處理 USDC 支付,為什麼 Stripe 還要自建 Tempo?
我認為背後有三層動機:
1. 成本與控制權
目前 Stripe 支援商家收取 USDC,但底層交易還是在別人的鏈上完成。這意味著:
- 手續費的成本和波動由底層鏈決定(例如以太坊高峰時 gas 飆升)
- Stripe 無法完全掌握結算速度與最終性
- 特殊需求(例如企業合規、回滾交易)難以實現
如果自建一條專為支付優化的鏈,Stripe 就能在成本、結算、合規控制上完全自主。
2. 垂直整合生態
過去一年,Stripe 收購了兩家關鍵公司:
- Bridge:穩定幣基礎設施(發行、清算、編排工具)
- Privy:錢包基礎設施(免助記詞、嵌入式體驗)
加上 Stripe 既有的支付 API,如果 Tempo 成形,就能串起 「發行 → 錢包 → 結算 → 出金」 的完整鏈路。這種垂直整合意味著 Stripe 可以自己定義體驗、封裝複雜性,甚至重新定義費率模型。
3. 監理窗口正好打開
2025 年 7 月,美國通過了 GENIUS Act,首次在聯邦層面為支付型穩定幣建立框架。對大型合規企業而言,這是難得的入場時機——只要滿足資產儲備、KYC、反洗錢等規範,就能在美國境內合法大規模發行和處理穩定幣支付。
4. 全球金融基礎設施正在鏈上化
- 銀行嘗試代幣化存款(例如 JPM Coin、Citi Cash Token)加速結算;
- 資管公司發行鏈上基金,簡化後台與合規流程;
- Fintech 公司利用區塊鏈降低跨境成本,並打造專屬 L1/L2 增強控制力。
5. 競爭對手已開始行動
- Coinbase 推出 Base,Uniswap 推出 Unichain,PayPal 發行 PYUSD,都是朝「基礎層掌握在自己手中」的方向走。
- 對 Stripe 而言,不自建鏈可能意味著長期受制於他人基礎設施與費率政策。
Tempo 若走企業支付鏈的定位,在合規敘事上比去中心化公鏈更容易取得監管支持。
Tempo 可能長什麼樣子?
根據目前公開資訊,我們只能推測 Tempo 的技術輪廓,但可以參考「企業級支付鏈」的最佳實踐做推論:
- 共識機制:很可能採用 BFT 類快速最終性,確保交易在 1–2 秒內完成結算。
- 驗證人模式:初期可能是「許可式驗證人」(由金融機構、支付夥伴組成),之後再逐步開放。
- 費用設計:對商家提供可預測、封頂的交易費(甚至批次結算),避免 gas 波動。
- 合規控制:內建黑名單、凍結、回滾功能,以滿足法院命令或風險控制需求。
- 開發者生態:完全相容 EVM 工具鏈,讓現有 Solidity 合約能輕鬆移植。
- 跨鏈互通:內建橋接至以太坊 L2 和 Solana,確保穩定幣流動性不被孤立。
這樣的設計,既能滿足企業支付的確定性與合規要求,又保留一定的開發者開放性。
對產業的衝擊
如果 Tempo 成真,支付與加密產業都會感受到震動。
對支付業
- PayPal:已發行自家穩定幣(PYUSD),但沒有自己的鏈。Tempo 會讓 Stripe 在基礎設施層面領先一步。
- Visa/Mastercard:目前與公鏈合作做鏈上結算,但 Tempo 若成氣候,可能逼它們更深入佈局。
- 銀行系統:Tempo 的低成本跨境結算,可能直接切走部分 SWIFT、ACH 的業務量。
對加密業
- USDC、USDT:Tempo 很可能優先整合 USDC,但若交易量大,也會拉動整體穩定幣採用。
- 公鏈競爭:Tempo 若吸引大量商家與開發者,可能分流原本在以太坊、Solana、Polygon、Base 上的支付場景。
- DeFi 與 DApp:企業支付鏈與開放式 DeFi 的交集有限,但仍可能透過橋接產生流動性流入。
對銀行與資產管理業
Tempo 的存在,意味著銀行可能在結算與清算上直接接入 Stripe 鏈,跳過部分傳統 SWIFT/ACH 環節;資管公司則能透過 Tempo 發行可編程基金代幣,直接面向全球投資者。
風險與不確定性
Tempo 雖然看起來誘人,但也面臨幾個挑戰:
- 冷啟動難題:再好的鏈,沒有交易量與生態也難以運作。Stripe 必須把現有商家大規模引入 Tempo,才能形成飛輪。
- 去中心化 vs. 控制權:Tempo 若過於封閉,可能被加密社群視為「企業鐵路」,失去開發者支持。
- 合規邊界:一旦鏈本身負責結算與風險控制,Stripe 需要承擔更多法律責任。
- 商業模式衝突:若 Tempo 成功降低底層成本,Stripe 是否會把節省下來的空間讓利給商家?還是維持現行的高毛利?
未來可能的劇本
基於現在的拼圖,我可以想像幾個發展方向:
- 保守路線:Tempo 成為 Stripe 內部的結算層,對外仍以「USDC on ETH/SOL/POL/Base」為主,逐步讓商家使用 Tempo 作為低費率選項。
- 積極擴張:Stripe 大規模推 Tempo,對接主要商家、開發者,形成與 Visa/Mastercard 平行的「鏈上清算網」。
- 開放平台:Tempo 不只服務 Stripe 商家,也向其他支付服務商、錢包開放,試圖成為穩定幣支付的全球標準。
Stripe 的第二次創業
對 Stripe 而言,Tempo 不是一次單純的產品更新,而更像是「第二次創業」。第一次創業,它用簡單的 API 改變了網頁支付的體驗;這一次,它可能用一條專為支付打造的公鏈,改變全球穩定幣的結算方式。
成不成功,還要看它能不能同時搞定三件事:
- 吸引開發者與商家遷移
- 在合規與效率間找到平衡
- 在與現有公鏈的競爭中建立護城河
Tempo 的傳聞,我們還不知道它什麼時候落地,也不知道它最後的樣貌,但可以肯定的是——Stripe 已經不滿足於只當「信用卡 API 供應商」,它想要握住全球跨境支付未來的典範轉移 —— 可能就是穩定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