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 min read

Stripe Tempo 與 Facebook Libra 的幽靈

本文部分內容整理自 Christian Catalini(Libra 共同創辦人、MIT Cryptoeconomics Lab 創辦人)近日在 X 上的一篇長推文,我在此做摘要並加入自己的觀察。

前情提要

Stripe 與知名加密風投 Paradigm 聯手推出了一條名為 Tempo 的企業鏈(Layer-1),定位為「payments-first blockchain」,專注於穩定幣與實際支付應用的高效處理。Tempo 擁有超過 100,000 TPS 的高吞吐、低延遲、EVM 相容、內建穩定幣的 AMM、以及私隱性選項等技術設計,並由 Anthropic、OpenAI、Visa、德意志銀行、Shopify、Revolut 等一線企業擔任設計合作夥伴

當 Stripe 公布 Tempo 這條企業區塊鏈時,我第一時間就想起了幾年前在 Meta 推出的 Libra。宣傳手法幾乎如出一轍:全明星團隊、最先進技術、合作夥伴名單裡甚至包含它要取代的卡片網絡,再加上一個「中立」的承諾。表面上,這是一場熟悉的好戲。但真正的問題是——Stripe 能否寫下與 Libra 不同的結局?

Libra 的失敗

許多人以為 Libra 的失敗是因為「監管太嚴」。事實上,正如 Christian Catalini 所說,Libra 是「幾乎最合規的加密項目」,請來 Levey 掌舵、FINMA 準備核准、與央行每週對話、法律架構更成為 GENIUS Act 的參考基礎。這不是「無政府加密貨幣」,而是認真把自己當作系統性基礎設施在做。

換句話說,Libra 不是死於「缺乏監管」,而是死於「太過合規」。

免許可的妥協

Libra 的夢想一開始是打造一個開放的、免許可的全球支付網路。但內部的工程師和外部的監管者,都對此充滿敵意。

  • 工程師覺得:既然資產本身是中心化的,為什麼要強行套去中心化的架構?
  • 監管者需要一個能「掐住喉嚨」的主體:出事時知道該找誰、該罰誰。

結果,免許可願景被縮小到文件中的四頁附錄。第一個倒下的骨牌是「非託管錢包」:用戶無法真正掌控自己的資金。這是致命讓步。因為加密的核心價值不是代碼多優雅,而是「免許可」帶來的信任與激勵設計。

Stripe Tempo 的悖論

今天的 Stripe Tempo,看起來條件比 Libra 好得多:

  • 時機更佳:監管者已被加密教育過,不再完全陌生。
  • 品牌更乾淨:Stripe 沒有劍橋分析的污點。
  • 學到前車之鑑:可以避開 Libra 的誤判。

但真正的問題是,Stripe 是否能避免掉進同樣的陷阱?因為企業鏈的結構性弱點不是技術,而是「激勵機制」:

  1. 初期必須承諾「公平中立」來吸引生態加入。
  2. 一旦規模足夠,就有強烈誘因偏袒自家產品。
  3. 市場參與者遲早會懷疑:為什麼要把未來押注在一家私營公司「永遠中立」的承諾上?

這正是加密貨幣存在的理由:消除重複違約與權力濫用的循環。

銀行 vs. 科技公司

有趣的是,經過十年的反覆嘗試,大銀行們終於逐漸接受開放、公鏈化是唯一可行的出路。反而是新世代的金融科技挑戰者(Stripe、Circle、Robinhood 等),卻選擇走向「企業鏈」。這幾乎是歷史的反諷:

  • 老派銀行開始接受公鏈化
  • FinTech 都在推專有鏈

守舊者學去中心化,挑戰者在重複中心化,這也是另一種歷史的拐點?假如 Tempo 成功,那麼加密實驗的革命性將被稀釋,取而代之的是一次「政變失敗」。但寶座仍然存在。唯一不同的是名字。

  • 信用卡網絡、大銀行會被推翻
  • 金融科技巨頭會登上寶座

更現實的是,這個新帝國也不可能是全球一統,而是東西方各自建立自己的專有鏈——至少兩個大國競爭,帶來更深的分裂。

我的心得

只要有一個可以被掐住的喉嚨,你就不可能真正重塑系統

(出自 Base 生態系David Tso 的回覆)

Tempo 的未來,取決於它是否能突破「企業鏈」的內在悖論,或者,它終將重演 Libra 的命運,只是換了一套角色。如果 Tempo 成功,代表市場與監管最終接受「品牌化的中心化鏈」而非真正免許可的加密網路。如果 Tempo 失敗,那麼加密世界的原始夢想仍有立足之地。

Tempo 是 Libra 幽靈的敗部復活,能否成功可能決定未來十年的金融版圖。